网络文学
用户

在马桥电站的难忘时光

浏览:2074次


在马桥电站的难忘时光


/宾洪祥


再一次来到熟悉的地方,站在马桥电站大坝坝顶,只见库面清澈如镜,库周树木青翠欲滴,初升的朝阳给水面染上了金色,让一切变得新鲜瑰丽。

沉醉于眼前的美景,思绪回到三十二年前,那是1989年的五月,我来到保康县马桥电站,跟随刘克传高工从事设计工作。直至1993年电站投产发电才离开。那是我职业生涯的真正起点,生命中很关键的成长岁月,一段难忘的青春时光。

马桥电站(现改名为“雷公滩水库”)是汉江支流南河流域的第二梯级,位于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的鸡公岭村,坝址上游7公里处就是神农架的阳日湾镇,以不抬高阳日湾镇政府所在地的防洪水位为控制,确定水库正常蓄水位483.7米,最大坝高46米,坝顶长度146.5米,是在高13米的老坝上加宽加高并向两岸延伸而成的中等混凝土重力坝。水库总库容2550万立方米,库面回水长度10公里,大坝设5孔泄流表孔,最大泄量4040立方米每秒,总装机容量8400千瓦,属三等工程。

刚到工地的时候,刘克传总工常带着我去现场检查大坝开挖及清基施工,我们俩常常骑着破自行车穿行在滚滚尘土的山间机耕路上。

清挖基岩的活是沉重而又细致的。受投资等多因素控制,当年施工条件极其落后,工程机械还很少,我看见一双双粗糙的手将爆破炸开的岩石搬上手推车,太沉,一寸一寸地挪,大块石搬走后,他们再一点点、一点点细心地把粉尘粘起来,用抹布擦干净,此刻的大坝基础,一尘不染,自然平整。当新鲜的基岩裸露后,清理要快,即要保证基础的完整无损,又要防岩石风化,以便能与新浇的混凝土结合成一体,承载四十多米高大坝的重量和水推力。

夏日中午的太阳很炽热,裸露的岩石与硬化的混凝土面泛着白光,连山坡上绿草也萎缩了,失去了春末的生气,只有工地的塔架和钻机的轰鸣声捣乱山间的宁静。工人们仍在艰难地操作机器,驾驶装骨料的大卡车,不断提取放下混凝土振捣棒……水电工程就是这样,无论严寒、酷夏总要连续地施工。

在劳动的人群中,我常常关注那些衣衫破旧的农民工,他们的手,骨节粗大,皮肤粗糙,那是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。他们中午吃的是早上从家中带来的米饭,一点咸菜和少量炒土豆片,一天劳作,就靠这点食物了。干完一天的活后,他们摸黑走十几里的山路回家,可能还要帮家里砍柴、整地、砌猪圈,不会有一刻停歇的。还有与我同龄的青年农民,过早地显出苍老,他们在干着最苦的活,搬运石头。我想起我的父亲,他也曾在大坝工地干活,支撑我上的大学,也有着同样的艰辛劳苦。

有一次,我看到对面山峦后出现两个很小的黑点,慢慢变大,大概是小路被太阳晒烫了的原故,速度很快,沿着刚开挖完的陡峭岩坡爬到山脚,待近些,看清楚了,原来是两个小孩,大的约十一二岁,小的七岁左右,穿着破烂,大的手中提着一个黑黑的圆柱形东西,跳跃着,跨过浅浅的河水,攀沿钢管脚手架,爬到了钻机旁,在如此炎热的夏日中午,他们来干吗?原来是给他们的父亲送午饭的。我看清手中尼纶网袋里装着一个大烧饼,有些沧桑的汉子早已经等在那,接过儿子递过来的饭盒,搁一旁,用粘着岩粉的双手抚摸着两儿子的头,眼中闪着不易觉察的泪花,阳光下泛着光……

这个中年男人牵着儿子,提着饭盒来到阴凉处,坐下,揭开盖子看了一眼,又盖上,脸上毫无表情,我想盒里的东西可能只有一点汤水,如何能填饱肚子?男人从大饼上掰下两小块给两儿子,大概是因为我的注意,两儿子各拿着一小块饼朝四处瞧瞧……

这样的画面长久地刻在脑海里,也许就是人民情怀吧,正是这些朴素的民工给了我职业生涯最初的精神养分。

马桥电站虽然大坝不高,但技术上还是有一定难度的。由于地处极狭窄河谷,如何布置消能防冲设施与电站厂房,既要做到有机结合又能节省投资,我院依据消能防冲模型试验成果,为防厂房被挑流冲坑淘空垮塌,专门设置桩基和重力墙保护,现经多种洪水考验安全无恙。特别是新老混凝土结合的加坝技术是经过反复研究的,首先将老坝开挖成台阶状,有利于大坝的整体稳定,老坝表面凿毛,露出原混凝土粗骨料,为了增加新加混凝土的抗拉能力,在老坝表面铺设了钢筋,另设锚杆,迎水面止水片伸入老坝中。新老混凝土浇筑安排在低温季节,以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。当年的工人们做事认真,一点不马虎,因此施工质量良好。该工程19966月被授予“全省十大中小水电建设样板工程”称号。

在那五年里,许许多多的人给过我无私的帮助和支持。田国基局长、张爱国副局长等给当时才二十多岁的我足够的信任,工地上有任何事情都与我商量,我与刘总商定方案后,就坚决执行。其中最让我难忘的一件事是导流洞封堵,因为老闸门下闸时,门槽底部有石块,卡住了无法下闸到底,也无法再提上来,随着水库水位的不断上涨,导流洞中形成一大股高速水流,根本无法浇筑混凝土封堵,工程面临极大的危险。限于时间紧、地又僻,无法依靠外部力量,幸好当地有能工巧匠和智者,想出了较好的施工方案。记得指挥部全体员工都参入了肩挑背扛砂石料和水泥,直接在导流洞口人工拌制混凝土,为封堵争取了时间,加上近十天上游没有下大雨,水库水位上升不猛,总算抢险成功。

伟人说劳动者最聪明是不假的,但我们要有虚心请教的胸襟。

在那些日子里,最难忘怀的是刘总给我的言传身教。那时刘总也才43岁吧,他是文革前的大学生,专业功底深厚,但生活极其简朴。当时我对工程还没有什么现场经验,他总是耐心、细致地教我,对着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和水电站设计规范一点点指导我,他总说做设计一定要因地制宜,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设计方案,一定要优化,节省投资,在这方面他曾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创造。比如说,今天武汉市江堤的人行通道处,两边防洪墙上预留有两道门槽,洪水来临之前,立即插入挡板,中间填入砂袋挡洪水,就是他在马桥电站的最早创造。

刘总后来能够担任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总工程师,2000年获得“全国先进工作者”称号,与其一生勤奋钻研、认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分不开,我更多记住的是他的平易谦和、扶植后辈的崇高品格。

当年从武汉到工地还是非常艰难的,先坐绿皮火车到襄阳,然后转乘客运班车到保康,再搭顺风车去工地。那时还没有手机,联系极不方便,虽然艰辛但并不以为苦,因为指挥部给我们安排了非常好的生活。特别是冬天,土豆炖腊腣子,农家收来的土鸡和鸡蛋,从没有断过,虽然住的是油毛毡简易工棚,四面透风,但有木炭火烤,下雪天,工地不施工,同事们多下象棋打发时间,我更多地是看书,如《红楼梦》就是在那段时间认真读的。

今天,马桥电站安全运行近三十年了,日夜输送着电能,点亮千家万户,村村寨寨,大坝巍峨挺拔山间,形成美丽的湖,微风吹来,挟着山野的清香,让人阵阵清爽。作为水利人,骄傲与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
马桥电站,我和同事们曾流下汗水与心血的地方,这里有我的朋友与乡亲,这里有我无限的深情,马桥时光,永难忘怀。